第1290节
但现在呢?你可以一刀斩下他们的头颅,甚至折磨后再杀死。然后扯下他们妻女的衣服,肆意凌辱。
那白嫩的身子,可比家里满脸皱纹的黄脸婆强多了!
门外路过一队马车,车上装满了尸体。看那年轻的面庞,应该都是经学院的学生吧?
负责拉尸的百姓与这边做饭的百姓对视了一眼,都看出了对方眼里浓浓的悲哀。
教士、经学生在各处的形象非常好,这是真的。
在最初的时候,造物主信徒只需交纳一种负担很轻的税:天课。
非造物主信徒却要交纳繁重的人头税,商税税额也是两倍之多,更别提名目繁多的劳役了,简直被压得喘不过气来。
在这样一种情况下,教士鼓励人们入教,并且放宽了入教限制,令大批百姓成为了造物主信徒。
但官员、迪赫坎们却很不满。他们援引古谚“赋税乃造物主力量之所寄”,规定以前交税的人还要继续,不管你入没入教。
又或者,将入教门槛大大提高,规定只有领受割礼、履行全部教仪并能读出经书一章的新教徒才能免税。
对此,教士们的回应是:土著确已改宗,并开始修建寺庙,所有人都变成了大食人,不复有征税的对象。
矛盾骤然爆发,很多教士因为鼓励百姓抗税而被捕。
他们指责哈里发背信弃义,对于很多人因为不能免税愤而退教,他们表示理解并且支持,哪怕自己的利益受损。
对于立下功劳的农奴,教士们也积极奔走,让他们获得自由的身份,以及应得的土地赏赐。
造物主迅速崛起,并不是没有原因的。他的牧羊人并未腐朽,还保持着强大的信念和热忱,让很多身处奴隶社会的部落底层获得了上升的道路。
宗教学校也不仅仅招收贵族。他们用良好的教育资源,堆积出了一大批出身贫苦人家的年轻教士群体,让他们获得了阶层跃升。
对普通拔汗那百姓而言,他们并不排斥造物主,相反造物主的牧羊人可以限制愈发肆无忌惮的迪赫坎,虽然事到如今,教士与贵族已经有了一点合流的苗头了。
年轻的经学生们被外来的征服者屠杀,大部分人都十分惋惜。
好人没有好报啊!
拉尸体的马车穿过整个市场,走向城外。
巴扎里的商人们欲哭无泪。
河外地区(大食人将阿姆河以东的地方称为“河外”)本来就是手工业极其发达的地区,他们制作各类商品,在大呼罗珊省内进行贸易,甚至远销更西边的巴格达。
征服者十分贪财,几乎将他们见到的所有东西都拉走了。
地毯、铜灯、锡鑞(là)制品、毡斗篷、毛皮、琥珀、蜂蜜、剪刀、针、桌子、沙发(沙发一词本就出自阿拉伯语)、枝形灯架、花瓶、陶瓷、厨具、舍施尔弯刀、剑、弓等等——还有少量突厥奴隶和斯拉夫奴隶。
当然,最受那位无上可汗喜爱的不是刀剑,也不是奴隶,而是香皂……
※※※※※※
“搜罗所有会制作香皂的工匠,赦免其罪,发往洛阳,转交内务府。”城堡之内,邵树德手拿一块香皂,爱不释手。
昨晚他亲手拿着这块香皂,抱着萨图克的妻子和两个女儿,将她们全身上下洗了个遍。
这应该是传统阿勒颇香皂了。
将橄榄油、碱液、水一起加热至沸腾,变成粘稠的液体肥皂。然后加入月桂油混合,倒出,待其冷却、硬化,最后切成块。
肥皂外表是淡金色,里面则是绿色,带有淡淡的香味。
事实上,阿拉伯人通过往里面添加不同的东西,比如月桂油、香芋、麝香等,获得了不同种类的香皂,销量很好。
橄榄树原产于地中海,在唐时经波斯商人传入中国,目前仅有零星种植,主要在河陇一带,被称为“齐墩树”,唐人将其榨油制药,用来除疥癣。
月桂树则要到近代了,由外国传教士传入中国,开始在南方种植——此月桂非古书中的月桂,只不过是引入此树时,清末、民国文人从古书中翻找了月桂这个名字给它冠上而已。
古罗马人将原产于地中海的月桂树带到了中亚,似乎也零星流传到了新疆。
但邵树德懒得去新疆找了,费尔干纳就有现成的,直接带回国内,在南方觅地引种。
当然,香皂并不一定需要橄榄油,也不一定需要月桂油,但难得来这边一趟,不多捞点东西回去,无法值回票价啊。
靠僧人、商徒主动或被动传播动植物资源,太慢了!
张骞出使一次西域,为中国带回了苜蓿、大蒜、黄瓜、蚕豆、莴苣等品种。
魏晋南北朝时,核桃、芝麻、棉花、茄子等从中亚引入中国。
唐朝时,又有菠菜、西瓜。
咱老邵来一次西边,也得捞回一些东西吧?
他这辈子,已经搞了胡萝卜、鹰嘴豆、甜菜、黑麦等品种,但还不够,有价值的物种,那是越多越好。
吩咐完之后,邵树德坐了下来,看着面前的碟子。
碟中盛放着一些果品。邵树德看得出来,这是开心果和椰枣,后世他吃过。
唐时,开心果作为贡品送至长安,由王公贵族们享用,但没有种植的记录,可能环境不太合适,但西域是可以种植的。
椰枣这玩意,大概是从波斯弄来的,但中国真的不适合这种植物的生长。后世只有云南、广西、海南等极少地区引进种植,但大概率在甜度、产量上没法媲美正版。
不过,这东西十分耐旱,一年几十毫米降雨的地方都能活,又耐盐碱,耐贫瘠,含糖量70%,每棵树年产一百多公斤,产果期百年以上,波斯是其原产地,被当地人当做备用粮食,优点是真的多啊。